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2-07-21 11:15:00 浏览次数:621次
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但一个能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必然包含以下元素:
——干净、漂亮。
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白天万里无云,入夜星光点点,环境优美,城市亮丽整洁。
——方便、快捷。
交通方便,上下班无论使用哪种交通工具,单程不超过半小时。最好可以步行,既灵活,又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和谐、舒适。
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城市景观如自然天成,甚至可以光着脚丫踩着青草。
但是对比我们目前生活居住的大多数城市,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比如,对于许多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来说,仅仅是“过马路”这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也变成了麻烦事:
从自家居住的小区到马路对面的超市买些日用品,虽然超市近在咫尺,但是你必须先步行一段时间到小区大门;穿过门口的一座天桥到马路对面,然后再折回一段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当采购完毕,你还得大包小裹地再从原路返回。这一来一去,光在路上的时间就要花费几十分钟。
如果是去上班,单位在城南,住在城北,要是赶上堵车,一天在路上就要耗费几个小时。路上的奔波,不仅身体疲劳,还要忍受空气污染。
这是你想要的城市生活吗?显然不是。
要回答“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城市”这个词的本质上。
作为人类聚居的最高级形式,城市就是人们为了获得更美好的生活而聚居的地方,它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城市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加舒适、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早在2300年前,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指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联合国人居署在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然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高耸入云的烟囱和轰隆的机器声在促进城市工业水平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城市一方面成了经济财富积聚的中心,另一方面也成了改变自然生态格局、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温室效应突出等问题最为严重的地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民窟、人口拥挤、失业严重、资源短缺等“城市病”接踵而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逐渐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轨道。患上多种病症的城市,肌体不再健康,也让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逐渐降低。
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显示,地球上的城市仅占陆地面积的2%,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0%,却创造了全球财富的80%,同时排放了全球80%的污染物。
以环境问题为例,最早步入工业文明的世界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就曾经由于过多地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患上了“城市病”。以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和东京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代表的环境公害事件迄今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市长协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过去6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飞快发展,到2009年底,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6.59%。
专家预测,未来15年,全国城镇化率将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500万人,城镇化率将达50%~60%,城市人口、资源与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
伴随快速城市化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在中国大小城市的蔓延,有的还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如各地“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格局,不仅让城市越来越拥挤,而且割裂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诸如市区交通堵塞、空气与噪声污染加剧、土地资源的低效率消耗等发达工业化国家城市中曾经历过的“城市病”更是层出不穷。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将展示世界各地在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为破解城市难题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和契机。
作为世博会150余年历史上的首创,上海世博会开创性地在世博园里开辟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占地面积达15公顷。这些从全球选拔出来的数十个城市案例,分别从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展示。这里汇聚的不仅仅是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想象,更是可以复制的城市模式,和可以延续的城市梦想。
1 交通堵塞如何疏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文明来势汹涌,汽车开始走进普通家庭,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道路、更大的停车面积,也意味着将排放出更多的尾气。汽车文明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
不莱梅案例
德国不莱梅城市案例馆副馆长李雅明告诉记者,“汽车共享”模式为解决城市交通堵塞提供了解决方案。
“汽车共享”的模式是:当需要汽车的时候才开汽车,用完后将汽车归还,一车多人共享。李雅明说,这样带来的最大好处包括:不需要使用汽车的时候可以节约停车费用;需要汽车时24个小时都可以借到汽车;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到适合的车,比如搬家时需要大型的运输车、旅行时就可以用小一点的车。
在不莱梅全市范围内,Cambio汽车租赁公司为5000多名客户提供超过150辆的汽车,共有40多个网点,全天24小时服务。而站点通常直接设立在公共汽车和铁路站点旁。“与普通的租车相比,‘汽车共享’很方便,用一张专用的卡,输入密码,就可以把车借走了。”李雅明说。
研究表明,10辆共享汽车起到的作用相当于95辆私人汽车。由于有5000多名客户参与“汽车共享”,这个城市的汽车减少了1000多辆,腾出了许多空间。此外,“汽车共享”在降低噪声、减少尾气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根据2006年瑞士联邦能源局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位“汽车共享”的参与者每年能够节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290公斤,大大减少了环境的负担。
李雅明说,“汽车共享”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在于为客户节省了费用,因为与私人用车相比,“汽车共享”每年可节省相当于1万公里所需的费用,而这并不影响使用者的驾车方便,相反更增加了汽车使用的灵活性。
2 历史风貌如何保护?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将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也裹挟了进来。是拆毁包含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而以高楼大厦代之?还是做到有序规划,确保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化发展和谐共存?
巴黎大区案例
法国巴黎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古都,市中心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一个古老的城市如何在城市化的大潮中不失去自我?巴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规划,让古老和现代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
巴黎大区案例馆主管李浩介绍说,巴黎是围绕着塞纳河发展起来的,许多历史街区都在这里,为了保护巴黎的历史风貌,保护历史街区的老建筑,在巴黎的市中心,严禁建造高楼。而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些高楼,巴黎市政府专门在城市边缘地区辟出一块地方,来建设新兴的商业区,这里有办公大楼和高档写字楼。由于分区明确,不会对整个城市的古建造成破坏。
拉德芳斯是位于巴黎比较偏远地方的一处街区,巴黎市政府专门在这里建设了一些商业中心,以满足商业和办公的需要。而高达180米的透明的“三角塔”就位于凡尔赛宫附近,离市中心有一段距离,作为一处多功能办公楼,下面就是商业中心。由于整个城市规划事先考虑到了保护整个城市的历史风貌,新建筑的建设并没与城市保护产生冲突。
据介绍,在巴黎市政府推出的《城市地方规划》中,确定了城市发展的3个目标:第一,完善所有巴黎市民的生活品质;第二,缩小巴黎各阶层之间的差距;第三,尽可能地汇聚起巴黎地区优势,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显示,巴黎市将被分为4类功能区:普通城市区、城市服务区、绿色城市区和自然林业区。其中,集大部分现代化城市生活功能于一身的普通城市区占据面积最多,但政府有意在未来降低这些区域的人口和建筑密度。
3 人与城市如何和谐共存?
当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更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之后,人们开始发现,本该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的城市却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城市如何持续发展才能更加宜居?
温哥华案例
走进加拿大温哥华城市案例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璀璨夺目的温哥华夜景,并配以3分钟视频: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笑容欢快的游客、认真忙碌的工人……这是一个宜居、人和整个城市和谐相处的城市。
“温哥华案例展示的是建设一体化的街区,在一个大的街区中把住宅、学校、医院、大型购物场所都建立起来,人们不去城市的中心就能享受到一切便利,这对于减少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也有帮助。”温哥华城市案例馆媒体联络人陶亮说,位于温哥华咸水湾的福溪地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也正是温哥华城市案例馆所展示的主要内容。
福溪地区举办过1986年世博会和2010年冬奥会,通过改造,这里已经拥有众多社会、经济、文化遗产的新型社区,亦使温哥华成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陶亮说,为了让城市的发展更适宜居住,温哥华在城市建设中,非常注意整个区域在发展密集式市区与广阔的公园和空地之间取得平衡,从而达到适宜居住的环境;而马路旁边的楼房低层用作零售及商业用途,令街道更加人性化、方便出行和充满活力;在海边走廊建起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长达22公里,这是全市最受欢迎的公共设施;由于城市建设中注重了人的因素,如今温哥华市区内2/3的地区都可以通过步行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到达。
福溪沿岸的城市建筑体现了如何借助社区、构思和机遇去创造经久不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遗产。这也是福溪在短短数十年间已经成为全球最环保、最宜居和最可持续发展的城区之一的原因。
4 水系怎样恢复生机?
很多城市在河道改造时对河道进行衬砌,用水泥把河道硬化,使河流成为一条“死河”。此类城市河流改造严重割裂了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如何让城市河流重现生机?
瑞士三城案例
走进瑞士巴塞尔、日内瓦和苏黎世三城展馆,最大的亮点是水池上方的360°电影馆,在这里参观者将如同亲临巴塞尔、日内瓦、苏黎世这3座城市之中。14台高端放映器在高达3.6米的圆形屏幕上呈现出美妙的影象。特别定制的高科技摄影机和充满艺术感的后期制作,使得水畔24小时高质量生活得以完美呈现。
瑞士三城馆馆长赵杨巧贤以苏黎世为例,介绍了当地治理河流水系的经验。
赵杨巧贤说,由于在苏黎世多数溪流被埋于地下用做污水渠,苏黎世城主要投资于污水收集和处理。同时,苏黎世在地下水集水区附近建立了保护区,以保护饮用水的质量。
过去20年中,苏黎世还重新开放了封闭河道,并恢复了诸多溪流的生态环境。苏黎世河流和溪流已成为在城市范围内空间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溪流可以在住宅区内提供有价值的自然空间。迄今,已有约50个项目竣工,近16公里的溪流实现重新开放、恢复和重新自然化。
“世界上能拥有苏黎世这般多喷泉的地方寥寥无几。”赵杨巧贤说,苏黎世有1200个喷泉,主要用于美化城市。其中约320个喷泉和80多个消防栓均通过长达150公里的分离式泉水网供水,大多数喷泉水源于苏黎世周围山丘和森林中的泉水,这些泉水自15世纪以来便川流不息。而自来水厂员工负责喷泉的定期维护和清洁,他们每周检查和清洁苏黎世公共及私人喷泉,为保持苏黎世高水准的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